美军B-21“突袭者”隐身轰炸机预计2027年正式服役,第二架原型机即将试飞;中国轰-20虽备受期待,但仍处于研发阶段,具体首飞时间尚未公开。
美国空军的B-21“突袭者”隐身轰炸机项目正稳步推进。 这款研制的新一代轰炸机,已于2023年11月完成首飞。 截至2025年8月,第二架B-21原型机也即将进行飞行测试,美国空军官员表示希望在2025年底前看到其升空。 美国空军计划在2027年让B-21正式服役,这一时间点是基于当前的生产和测试进度确定的。
其体积比B-2隐身轰炸机略小,但隐身性能更为优异,能更好地融入现代战场的网络化作战体系。 B-21采用了新一代隐身技术,包括先进的涂层和雷达吸波材料,其在雷达、红外、可见光等多波段的隐身能力均有所提升,实现了全频谱隐身。 美军计划至少采购100架B-21,其单机成本控制在约5.5亿美元(2010年美元币值),虽因通货膨胀等因素目前估计约6.5亿美元,但仍远低于B-2高达24亿美元的采购单价。
B-21的研发和列装 urgency,源于美国现有轰炸机队的老化问题。 B-52轰炸机已服役超过60年,B-1B和B-2轰炸机则面临数量有限和维护成本高昂的挑战。 美国空军评估到2030年代初,许多现役轰炸机将需要退役。 B-21能够携带新型导弹如AGM-181巡航导弹和B61-12制导核航弹,显著增强了美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核威慑灵活性。
为迎接B-21的部署,美国空军已在空军基地建设部分设施,该基地的部分设施在2024年就已建好。 计划到2026年,可能有两架B-21转为作战状态;若出现紧急需求,甚至可能在2026年就能投入实战使用。
相较于美国B-21项目的公开化和快速推进,中国空军的轰-20隐身战略轰炸机则显得更为神秘。 自2016年中国军方公开提及正在发展新一代远程轰炸机以来,轰-20就一直备受关注,但详细信息十分有限。 截至2025年8月,轰-20仍处于开发阶段,尚未有正式首飞的消息。
轰-20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,其面临较高的技术门槛。 包括隐身涂层、发动机整合以及飞翼布局等关键技术都需要反复验证。 据悉,轰-20采用了飞翼式布局,并可能应用了中国在超材料隐身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,其雷达反射面积(RCS)预计低于B-2轰炸机,部分信源甚至认为其隐身性能可能超越B-21。
其航程预计超过1万公里,甚至可能达到1.2万至1.6万公里,并能通过空中加油进一步延伸,具备覆盖全球范围的能力。 载弹量预计可达45吨,远超B-2的22吨和B-21的13吨,并可携带高超音速导弹。 动力系统方面,轰-20可能配备4台国产WS-15发动机。
轰-20对于中国空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。 它将填补中国在远程空中打击能力方面的短板,使中国空军从防御型向更均衡的攻防能力转变。 更重要的是,轰-20能携带常规武器和核武器,将成为中国“三位一体”核威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,提供对等的核威慑能力。
关于轰-20的亮相时间,外界多有猜测。 中国空军副将在2024年曾表示,轰-20“很快会公布”,这引发了广泛期待。 有分析认为,轰-20的公布可能在2026年,但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,而其全面服役可能要到2030年代。
B-21和轰-20的研发进展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军工文化和战略需求上的差异。 美国在隐身轰炸机领域起步早,B-21可以看作是B-2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化版本,强调性价比、快速部署和多任务适应性,其测试和进度信息相对公开。 中国则采取了更为稳健和保密的研发路径,轰-20是从轰-6系列基础上的重大跨越,旨在实现技术赶超,其高度保密的状态虽避免了外部干扰,但也增加了外界分析的不确定性。
两款轰炸机都代表了未来空中力量的发展方向。 它们均采用飞翼布局,注重隐身性能,并且预计都将具备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能力,可视为第六代飞机的一些雏形。
B-21的测试数据反馈积极,其隐身效果据称超出了预期。 而关于轰-20,有情报显示其航程可能达到6200英里(约合9978公里)以上。 这些性能指标使得它们在潜在的冲突场景中可能各有优势。
两国空军在推进新型轰炸机项目时都面临预算压力。 美国国会需要审议B-21的采购数量,而中国也在军事改革中优化资源分配。 B-21项目得益于数字工程和开放式架构设计,旨在控制成本和便于升级。 中国则需权衡轰-20这种复杂大型项目的高昂花费与战略需求。
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B-21和轰-20的发展关乎全球战略力量的平衡。 B-21是美军维持全球打击能力和升级核武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轰-20的出现则将补齐中国战略核威慑体系的关键一环,显著提升空基核反击能力。
怎么在手机上买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